«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»
恐怕莫迪也没想到,两年前在华盛顿确定的“美印友谊”,竟如此的不堪一击。
«——【· 印度陷入困境·】——»
8月1日,美国政府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%关税,税率远超其对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。特朗普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印度与俄罗斯的军事和能源合作,特别是印度军队采购俄制武器、日均进口175万桶俄罗斯原油的行为,被美方定性为“资助俄罗斯战争机器”。
但讽刺的是,美国自身仍在进口俄罗斯的核工业原料和化肥,欧盟与俄罗斯的贸易额更数倍于印度。这种“只许州官放火”的双重标准,让印度官员直言“美国的指责毫无正当性”。
展开剩余84%印度的处境堪称微妙。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,其89%的石油依赖进口,其中35%来自俄罗斯。这种依赖既是经济选择——俄罗斯原油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0%,帮助印度节省了16%的进口支出,也是地缘考量。
俄乌冲突后,印度通过扩大与中东、非洲、美洲的能源合作实现进口多元化,2025年前四个月自美原油进口量同比激增66.7%,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俄油的依赖。
美国的关税大棒,本质上是试图迫使印度在“选边站队”中付出经济代价。 更棘手的是美印贸易结构性矛盾。2024年美印贸易逆差达458亿美元,美国指责印度农产品关税高达39%,远高于自身的5%。
特朗普政府多次要求印度开放市场未果后,终于祭出关税武器。印度财长西塔拉曼直言:“美国的做法是经济胁迫,印度不会在压力下牺牲国家利益。”
但现实是,美国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8%,若25%关税全面实施,印度本财年对美出口可能下降30%,损失70亿至100亿美元。这种经济压力,迫使印度必须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。
«——【· 中印关系缓和·】——»
莫迪政府的应对策略逐渐清晰。自2025年年初起,印度外交与国防高层密集访华:6月25日,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成为2020年边境冲突后首位访华的印度防长;7月15日,外长苏杰生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议,双方就边境问题和经贸合作交换意见。
8月6日,印度媒体披露莫迪计划于8月31日访华,这将是他2018年以来首次踏上中国土地,标志着中印关系实质性回暖。经济领域的动作更为务实。
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建议放宽中国企业投资限制,允许中企在无需额外审批的情况下收购印度公司股份。7月24日,印度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,这是时隔5年的重要突破。
电子制造业成为合作突破口:印度迪克森科技与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公司,生产智能手机、汽车电子等产品,印度信息技术部官员坦言:“我们无法回避中国,因为他们掌握着供应链关键环节。”
印度2023-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也明确提出,要吸引中企在印建厂,以弥补本土技术短板。 这种战略转向背后是现实考量。印度电子制造业70%的元件依赖中国供应,2023-2024财年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价值达180亿美元,远超日韩等国。
此前因签证限制和审批拖延,印度电子行业2020-2024年损失150亿美元,减少10万个就业岗位。如今放宽投资限制,既是为了恢复供应链稳定,也是为实现“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”的目标铺路。
«——【· 特朗普的战略失算·】——»
美国的强硬政策正在反噬自身利益。印度放宽投资限制的直接后果,是中国资本加速进入印度市场。龙旗科技与迪克森科技的合资项目,仅是冰山一角——印度信息技术部近期公布的电子元件制造政策,预计将吸引数十家中企参与。
这种合作不仅提升印度制造业水平,也将削弱美国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中的主导权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印度石油进口多元化策略中,2025年一季度自美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66.7%,但美国的关税威胁反而促使印度加大与俄罗斯、中东的能源绑定。
印度的转向正在改写“印太战略”的剧本。美国原本将印度视为遏制中国的关键支点,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让新德里深感不安。正如美国《外交政策》杂志所言:“印度的务实转向并非对中国屈服,而是对‘美国优先’政策的理性回应。”
当莫迪在天津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,这种战略互动将释放明确信号: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,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被排除在全球合作网络之外的代价。
«——【· 结语·】——»
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,美国在联合国的孤立投票与对印制裁,最终可能成为推动中印合作的催化剂。当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大棒迫使印度就范时,却未曾料到,这种压力反而加速了印度与中国的战略对接。
莫迪政府的选择,不仅是对经济现实的妥协,更是对多极化世界趋势的清醒认知。在这场博弈中,真正输麻的或许不是印度,而是那个试图用霸权手段维系旧秩序的国家。
发布于:甘肃省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